《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近千
近年来,辞书编纂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课题,李宇明介绍,例如,辞书需要纸本基础,但更需要网络化和融媒体化;语文辞书、“百科化”学习用辞书等更有市场,但需要分年龄、分人群、跨语言;目前,辞书的解释语言(元语言)和配例问题,是辞书研究的薄弱环节;辞书编纂缺乏规范标准,特别是网络辞书、融媒辞书的规范标准。此外,辞书的知识产权问题仍是时代课题。
“语言是随社会发展变化的,语文词典必须反映语言的发展实际。”李行健认为,词典只有不断修订,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交际需要,帮助读者规范使用语言,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工具书的作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新常态”“共享经济”等近千条新词语
新词新义走进权威辞书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编写,2004年正式推出第1版,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本次修订是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行健的主持下,由20多位专家历时8年完成。8月20日,词典发布及研讨活动在京举行,词典首席顾问许嘉璐在致信中表示:“多年来,以行健先生为首的编写团队不辞辛劳、默默耕耘、精益求精所做的工作,是有益于教育,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数字时代,辞书编撰和使用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李宇明分析了近年来辞书发展中的一些新趋势,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读者习惯发生巨大变化。
“词典需要随社会发展不断修订,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此次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主要体现在‘增、删、改'三个方面。”发布会上,李行健介绍了修订的主要内容。
赵元任、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语文工具书的编撰出版凝聚了一代代学者的大量心血,对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厥功至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委会原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说,《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书。
辞书发展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李宇明说:“第一,读者首查不是纸媒而是网媒,智能手机和网络是第一查询处;第二,读者查询的内容不仅有老知识,更有新知识,特别是即时信息,在乎查准率更在乎查得率;第三,习惯于网络软件的免费消费,不愿意为网上知识花钱。”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增补了如“见贤思齐,文以载道,满招损、谦受益”等传统思想文化词语。
增补“共享经济”“群聊”等热词新词
李宇明说,中国辞书学会为适应辞书生活的变化,这些年来一直提倡推进平面媒体辞书向融媒体辞书发展,提倡要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辞书生活拓展。
为贴近语文教学,此次修订特意增加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某些文言字词读音和用法的提示。如“阿房宫”的“房”,用提示加以说明“‘房'在‘阿房宫'中读pánɡ”。考虑到语言生活的某些实际情况,对“六”字后也加了提示“‘六'字用于地名‘六安'(在安徽)、‘六合'(在江苏)等时,当地人读lù”等。
词典是文化领域的“大国重器”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陈雪)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语委党组书记朱新均介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目的在于普及与传播语言文字相关规范标准。词典自2004年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特别是它词语选择和释义上的规范性、时代性、思想性、纯洁性更为受众所称赞,成为语言文字使用者,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师生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随身的老师”。
“语言的规范不仅在国家的规范文件中,更在全民的规范意识中;不仅在教科书中,更在词典中。”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说,词典,特别是优秀的规范的词典,是文化领域的“大国重器”。编好词典、维护好词典、用好词典,意义重大。
据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撰项目于1992年正式启动,这是一部旨在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词典,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倡导编写,李行健担任主编,吕叔湘、李荣、许嘉璐、周有光、曹先擢、柳斌、胡明扬等多位学者担任顾问。2004年2月,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联合出版。